SaaS软件创建平台生态的挑战
发布时间:2021-12-05 16:15:46 所属栏目:云计算 来源:互联网
导读:今天一家国内领先的HR SaaS的老板告诉我,他家PaaS平台上线了。2015年中,我去北京拜访他时,他们公司正致力于从测评工具向人才管理SaaS转型,并且剥离管理咨询等项目型服务业务。当时,我极为赞同从低价值和低毛利业务向SaaS转型是一条光明之路,我跟他说我
今天一家国内领先的HR SaaS的老板告诉我,他家PaaS平台上线了。2015年中,我去北京拜访他时,他们公司正致力于从测评工具向人才管理SaaS转型,并且剥离管理咨询等项目型服务业务。当时,我极为赞同从低价值和低毛利业务向SaaS转型是一条光明之路,我跟他说我对SaaS行业的观点是,SaaS成功之后走向PaaS是第二步。 五年后,这家企业还真把PaaS做成有点样子了。 实话说,我那个建议不算独到,也就是跟风了那时业界前沿时髦而已。然而几年过去,从全球领先企业管理SaaS企业来看,例如ERP圈的NetSuite,CRM圈的Salesforce,Adobe等,HR圈的Workday,CornerStone等,依据PaaS(这些PaaS大多被称为“云平台- cloud platform”)来打造“生态模式”,似乎并没有产生太大的戏剧性变革。 企业级SaaS提供PaaS最直接的好处是:为标准化SaaS应用(SaaS自身不能进行功能定制,不能满足用户的太多的个性化要求)提供功能拓展的可能,为用户实施系统提供定制化开发的平台; 基于SaaS衍生的强大PaaS开发平台,甚至能诞生出和原生SaaS产品同类的超级产品,例如Salesforce技术负责人Peter Gassner开发了Salesforce的PaaS平台force.com,也许是太喜欢自己哺育的这个孩子,他从salesforce离职,在这个平台上打造出了名为Veeva的医药行业垂直CRM SaaS,成为几百亿美元市值的大公司。 然而,SaaS衍生出PaaS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技术开发平台,而是围绕这个品牌SaaS/PaaS本身的用户群体,去打造商业生态。技术高手、软件商人和风险投资家们,比生物学家和自然学家更爱用“生态”这个词儿,他蕴含了两个意思: 1、内部生态——软件市场: 苹果软件市场,显然是苹果这个SaaS所孕育出平台产生巨大用户粘性的最重要的因素;和苹果商店类似,SaaS软件商的云平台为第三方软件公司提供了开发平台,建立自己的软件市场(称为APP Store或者marketplace),让第三方在同一个平台上开发的SaaS入驻。使得原生SaaS用户可以方便采购并集成SaaS标准功能所没有的功能或者内容,这样能够补充SaaS的可用性,提高SaaS的商业价值。例如Workday的软件市场: 2、外部生态——开放API: 不仅在自己的云环境里嵌入第三方软件,SaaS/PaaS封装自己的服务,通过开放API,可以让外部开发者简单调用,这样把自己的服务嵌入到外部SaaS环境中。例如Workday提供的API: 在Slack中可以直接调用Workday的服务: 不少企业级PaaS平台从进入市场起,就是奔着建立生态去的,例如国外的IBM BlueMix或者国内的苏宁云。 技术上,从SaaS衍生出PaaS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些SaaS在研发开始时,架构上并没有规划PaaS,其后要重新打造PaaS的话,可能需要改造SaaS软件最初的代码,工作量庞大。所以一些开始就从打造平台来切入SaaS市场的软件商,可能具有更强的技术灵活性,和同应用领域的早期SaaS供应商相比,具有后发优势。 90年代后期的ERP市场巨变,就是技术平台对软件商转型限制的一个前车之鉴。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ERP软件,大多基于早期技术架构和封闭技术平台,然而90年代中期,SAP公司的新一代 ERP产品R/3率先拥抱开放平台,90年代末期数据库起家的Oracle杀入ERP市场,采用了更先进的、更开放的架构。2000年前后,那些早期ERP厂商纷纷意识到这个市场动态变化,着手进行技术架构转化,然而,转化周期大概持续3-5年时间,错失了市场良机,大多数早期ERP软件都倒在了这个技术架构转换期。 ![]() (编辑:随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