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琳 对半导体行业与投资的一些体会
发布时间:2021-12-03 16:03:31 所属栏目:经验 来源:互联网
导读:去年底曾写过一篇文章,分享芯片设计业投资的分析框架,引起一些反响。近一年来半导体行业持续蓬勃发展,行业朋友们建议再次分享对产业的观察,以及对投资半导体其他领域的体会。下面就是我最近对行业的一些思考和分析,希望拋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产能
去年底曾写过一篇文章,分享芯片设计业投资的分析框架,引起一些反响。近一年来半导体行业持续蓬勃发展,行业朋友们建议再次分享对产业的观察,以及对投资半导体其他领域的体会。下面就是我最近对行业的一些思考和分析,希望拋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产能紧缺的本质 2021年的关键词是产能。几乎所有电子行业的朋友都关心产能紧缺究竟会持续多久。这次芯片紧缺,不管是时间的跨度,还是对上下游产业链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事实上,产能紧缺的本质就是供求关系的改变,关键在于弄清哪些是临时性因素、哪些是长远的基本面改变,才能做出更好的判断。 从需求端来看,贸易争端带来的囤货和疫情对供应链的干扰尽管短期影响比较大,但并非基本面的改变。根本性的原因,是很多行业对半导体需求的增加。举例而言,之前汽车搭载的芯片用量有限,大多是简单的8位、16位MCU。然而互联网、人工智能和新能源车的发展放大了车用芯片的需求:车身智能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汽车电子的架构,对32位MCU、ECU新需求出现;车内娱乐和智能座舱不断升级,使车规级SoC的市场逐年成长;自动驾驶芯片的成熟和普及也只是时间问题,而相关配套的电源管理、电池管理、充电管理芯片和器件用量也会成倍增加。这些新趋势也扩大了汽车对传统芯片的需求,例如众多传感器使车内通信的数据量大增,早先用不上的以太网芯片,今后在每辆车内可能得配上几颗甚至数十颗。 除了汽车,5G技术的普及也提高了对手机和基站的芯片需求。车和手机都属于端的范畴,而端上产生的数据需要背后的云计算和数据中心来处理,如此又将拉动服务器芯片的需求。这些都是长期基本面的改变,不会随着贸易争端或者疫情的改善而消失。 从供给端来看,虽然先进制程往往更吸引大家眼球,但这波产能紧缺其实大部分都集中在成熟制程上。以iPhone 13 Pro为例,它里面近50颗芯片中使用先进制程的只有SoC、Modem、DRAM、NAND四颗,其余四十多颗都是以20纳米以上的成熟工艺制造,典型代表就是射频类和电源管理类芯片。然而晶圆厂大多并未提前布局扩产成熟制程,现在新建或扩产所需的建设和验证周期亦非一朝一夕可就。基此,在供给端新产能大举开出前,芯片紧缺只怕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现在是科技创业最好的时代 毫无疑问,现在是中国半导体发展的黄金时期,前所未见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前篇文章提过,企业发展有三个要素:市场、资本、人才。经历过去二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半导体的最大市场。据统计,中国客户购买的半导体全球占比从本世纪初的百分之几增加到目前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以手机行业为例,芯片公司的主要客户早已从摩托罗拉、爱立信和诺基亚三強,逐步演变成华米OV和苹果三星。更重要的是,贸易争端催生了本土客户对供应链安全的要求,给了他们更多动力去引进新的本地供货商。这多重的利好因素,给芯片创业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绝佳机会。 其次,资本市场的一系列政策也极大促进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半导体产业是科创板的最大受益者之一:科创板上市的前347家公司中有47家和半导体相关,占科创板总市值的三分之一;市值前十大公司中,更有五家是半导体公司。而刚成立的北交所对很多规模略小的公司也会是个很好的平台,由于行业细分领域多,有不少半导体公司所在细分赛道体量有限、但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不可或缺,这类“小而美”的公司就非常适合北交所“专精特新”的定位。易言之,不管“大而强”或“小而美”,只要是认真做产品服务客户的半导体企业,在资本市场都有机会占一席之地。 在人才方面,不少同行认为优质半导体创业团队已经被挖掘得差不多了,但是我们看法恰恰相反。从产品技术角度看,即使是已上市的公司也与世界一流半导体公司还有明显差距,市场机会决不仅仅是“国产替代”而已,上行的空间潜力无穷;而客户的成熟和资本市场的利好,也会吸引更多行业老兵加入到创业者的行列中来。现在的中国市场巨大、资本充足、人才培养也逐步成熟,可以说,是全世界最适合科技创业的地方。我们相信也已看到有更多的技术公司和人才满怀信心地投入到真正的技术突破和升级。 从ABC到AAA的投资哲学 我经常和创业者说:“上市不是退出,更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刚入行做投资的时候,经过细致的分析,我把每个看过的项目分成A、B、C三类:A类是绝对应该投资并支持的,公司将来会良性发展并会成功上市,如果错过这个项目,会后悔得无法入睡;C类一般是有各种短板,绝对不应该投资的;B类则介于两者之间,属于可投可不投。但我们也可能看走眼,有时错把A类项目看成B类,所以我们团队出手的项目大都是A类、搭配少量有潜力的B类项目。随着投资公司上市的越来越多,我们发现即使在A类公司之间区别也很大,于是我们借鉴债券市场的评级,更进一步把A类再细分成A、AA、AAA三个等级;简单说,A级公司的市值是几十亿,AA公司是各自细分市场的龙头、市值在一百亿到五六百亿上下,AAA则稳定在七百亿(百亿美元)以上。如今我们团队的工作重点也从如何寻找A类公司演变到如何发掘有潜力成为AA和AAA公司的项目;同时我们也坚信,优秀的投资人可以通过系统性的赋能,帮助企业家实现从A类公司成长为AA、从AA成长到AAA的跨越。 (编辑:随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